Ace Tsai's blog

Feed Rss

湊佳苗-往復書簡

12.17.2011, 小說, by .

這女人完了。

人類總是會有沉溺於自己或旁人過去的成功模式的習慣。現在看來,「告白」的成功,或許對湊佳苗來說,並不是件好事。

「告白」使用不同當事人的敘述口吻來說故事,每個人因著各自立場表達出來的事情,有著微妙的差異以及各人方才知曉的細節補述。這部「往復書簡」共收錄了三篇故事:「十年後的畢業文集」、「二十年後的作業」及「十五年後的補習」。除了「二十年後的作業」摻雜了部分第三人稱視點的要角行動與對談的描述外,書本中剩下的部份,全都是以書信的方式往來。湊佳苗試圖用這種方式來寫這三個故事,但三部作品都讓我覺得很失敗。

 

人類這種生物有種習慣很奇妙:腦中想的、口中說的、電腦打字的、手拿筆寫的,常會有著微妙的差異。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不少人會因著自己的方便或是立場,甚至連眼睛看到或耳朵聽到的事實,放進腦子後,都可以弄出一個「自己確信便是如此」的非正確版本了。更遑論存心給人聽的口述版、存心給人看的打字版以及手寫版會經過何等的潤飾了。

很多時候,我們聽人說話時,可以從對方的語調、表情、肢體動作甚至是停頓時間來得知「這傢伙在說謊」、「這傢伙有所保留」、「這傢伙欲言又止」等狀況。但當傳媒由口述變成簡訊或是電子郵件還是IM時,可以用來判斷的材料就變少了。而手寫書信又比這種3C產品的傳遞更難破解,因為簡訊什麼的可以邊打邊修,書信卻有不易刪減增添的困難度。甚至可以說,「信件」這玩意兒,根本是編故事或說謊的最佳素材。

提到信件這種寫作模式,我很自然地會想到日前方才逝世的土屋隆夫的代表作:「不安的產聲」。(現在的新版本好像譯為「不安的初啼」)當然,那部作品和這本「往復書簡」根本是兩回事。湊佳苗原本已令人稍嫌冗長的節奏用在往復的書信的描寫上更顯得沉悶,原本就是她弱項的佈局更顯得瑣碎,死板的角色在信件中透過其他角色的筆述更顯得淺薄。

「十年後的畢業文集」就看兩個女人在信件中很虛弱地攻防。

「二十年後的作業」就看一堆角色在信件中閃來閃去,存在感和故事性薄弱到不行。

「十五年後的補習」更糟糕!最好是有人會把這種事件留下紙本證據!

第一個故事弱斃了,完全沒有成為推理小說或休閒小說的價值。後面兩個故事還可以(就湊佳苗這女人的創意孱弱度來講算還可以了),但硬要丟到這種文體中,就從普普的故事變成很鳥的作品了。

寫作故事要有伏筆、要有轉折、要能感動人心。但最近翻的兩部湊佳苗作品:「往復書簡」和「少女」都讓我覺得,裏面的伏筆、轉折和情感描寫,都是在「賣弄」。或許她的筆法與一般作家比起來,較能順利地使用敘事口吻表達她想說的故事。但在這種節奏中要加入太多的伏筆、轉折和情感描寫,再試圖於末段收線,總會給人突兀感和草率感。一個足以觸動一定比例閱讀者心弦的材料,她偏偏要用她獨有的慢節奏筆法在篇幅內塞入2~3個。感動全沒又爽度有限,只給我一種試圖賣弄的感覺。

當初「告白」的結局就已經嚇不倒我了,近期作品這種塞法,更讓我覺得無趣斃了。東野圭吾和宮部美幸的地雷作常讓我氣到想燒書,不過湊佳苗在告白之後的作品,已經不是用「地雷」兩個字可以形容的了。人家是為了戰爭的勝利才會上戰場,所以才會在行軍中不幸誤觸地雷。我們是期待在這個作者的作品中得到些什麼,才會去誤觸作品地雷。但這女人到底還有什麼好期待的?就因為出道作確實很優秀?他媽的後面這堆垃圾浪費了我一堆時間,告白在我心中留下的credit早花光還倒扣了啦!

聽說有部「為了N」是她在「告白」後較好的作品,梭哈老頭有把這本塞給我了。我記得當時他丟出三本湊佳苗的作品時有說:「告白如果有九十分,那這本就七十,這本就五十」之類的話。他口中的七十分的是這部「為了N」嗎?找時間再翻翻看吧,反正不期不待了,就當成計算機概論或經濟學來翻翻看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