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e Tsai's blog

Feed Rss

告白

12.04.2011, 電影, by .

一定有許多人被湊佳苗的出道作《告白》迷倒。這其中一定有相當大的比例因為告白很好看,就狂熱地追她後續的作品。我在此還是要再說一次:別因為覺得《告白》好看,就跑去追她其它的作品。

《告白》在選擇映像化時,找上了松隆子來演出神職者。我初看時,心中有個疑問:啊這個人好像是松隆子耶?我有認錯嗎?是松隆子老了醜了?還是故意把妝跟拍攝搞成這樣?

考慮到原作中的角色設定,以及後來的劇情發展,倒覺得這樣弄也是必然。若讓甜美可愛又屬於癒療系的松隆子直接原型上陣,那最後拍出來成果會怎樣,可就難說了。電影中的演出者,除了松隆子外,一個也不認識。這樣也好,更能仔細品味映像化的成果如何。

湊佳苗因此作一砲而紅 ,甚至直接壓下東野圭吾及伊坂幸太郎取得2009本屋大賞第一名。梭哈叔叔說這本非常非常的屌,我看完後是覺得確實很好看,不過倒是沒有感覺到他說的最後結果令人不寒而慄的地步是也。對於我這個已經被島田莊司和東野圭吾玩弄到覺得推理小說無新事的人而言,爆點還不夠大啦!(攤手)

原著小說分成六章:

「神職者」是女老師
「殉教者」是女學生
「慈愛者」是犯人A的母親
「求道者」是犯人B
「信奉者」是犯人A
「傳道者」則再切換回女老師
 
全作採用這五個人的「第一人稱」敍事觀點來說故事,還挺有趣的。同樣一件事,牽扯到的五個主要人物,因著獲得資訊的管道不同,獲得資訊的詳細度不同,自我立場的觀點不同,讓同一件事在不同角色的敍述時,有著微妙的差異。這本書的有趣,可以說敍事文體佔了80%以上的功勞。同一件事因觀事者及描述者的不同,常常會有微妙的小落差的狀況,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屢見不鮮。甚至說法完全相反的情況也是常有。但這種自述口吻的說故事方式要怎麼改編成電影呢?感覺好像不會很難,因為電影本質上就是導演用畫面在說故事嘛!講是這麼講,真的要拍,應該也是很讓人頭痛才是。因為湊佳苗的原著的節奏其實並不快,要弄成電影嘛…沒那麼簡單。
 
實際看了看,對那堆天空啦、雨啦什麼的場景感到不解。現在是怎樣?我是在看安達充嗎?為什麼出現一堆這種場景?是要給觀眾們一些時間消化劇情嗎?全片用色灰暗、照明效果是為了符合原作的氛圍,這個我很認同。這堆天空和雨景嘛….日片本有時常會冒出一些我搞不懂的東西,這就是典型的例子,不過總比張藝謀的英雄中那堆奇妙的顏色好多了。
 
整個故事的進展,感想是「四平八穩」。感覺導演說故事的功力很好,不會覺得由五名角色的敍事口吻換成電影的第三人稱視角有什麼不協調的地方。不過有些畫面的拍攝角度我是覺得奇怪了點,另,雖然說少年犯這種題材在近些年的日本很流行,不過有些少年的自述場面和噴血流血的場景我還是覺得沒必要這麼強調。搞不好有些小鬼們看了這片後,會覺得片中的這幾個小鬼很酷很炫也說不定。
 
故事的發展,考慮到會不會有人還沒看過小說或電影任一,所以這邊不爆雷。不過有一點一定要提的是:最後結局小說中沒有的那一段是什麼鳥?什麼鬼慢動作?兩個人為何要再會面?松隆子最後那串台詞又是基於什麼原因加進去的?
 
結論:《告白》的電影版改編得很好,如果不去計較最末尾畫蛇添足的那段的話。既沒看過電影也沒看過小說的,我還是推薦小說版。

告白 有 4 條回應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